2016 - 2024

感恩一路有你

鹅毛大雪是怎么形成的 东北的大雪是怎么形成的?

浏览量:1429 时间:2023-03-06 12:29:43 作者:采采

鹅毛大雪是怎么形成的 东北的大雪是怎么形成的?

鹅毛大雪如何形成的?

鹅毛大雪,形容为大雪,形似鹅毛,故称鹅毛大雪。鹅毛大雪漫天飞舞。一会儿,地上和树上有一片厚厚的积雪。这种雪很美,很适合拍照,尤其是冬天,但是交通有点不方便,出门有点不方便,尤其是小孩或者老人。甚至路上的公交车有时也不得不停下来。

霜和雪的形成?

霜冻的形成:冬天的早晨,地面温度极低,近地面的水汽凝结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这就是霜冻。雪的形成:冬天高海拔更冷,水汽急剧冷却,直接凝结成六角形的小冰晶——雪花。雪花落下时,相互结合,由小到大,变成雪花或大雪花。这个时候,雪下得很大。

东北的大雪是怎么形成的?

东北大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锋面气旋的强烈抬升,一个是气旋遇到渤海和日本海大量水汽输送到东部偏南,共同产生大量降水。

另外,气旋本身具有冷暖结构,暖区降雨,冷区降雪。随着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温暖地区的降雨逐渐演变为降雪。

东北的大雪是怎么形成的?

东北部的强降雪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锋面气旋的强烈抬升,一个是渤海和日本海大量的水汽输送到东部偏南,共同产生了大量的降水。

另外,气旋本身具有冷暖结构,暖区降雨,冷区降雪。随着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温暖地区的降雨逐渐演变为降雪。

东北的大雪是怎么形成的?

当我们描述冬天的寒冷时,我们有时喜欢用 "鹅毛大雪 "。提到鹅毛大雪,往往会让人想起东北的林海雪原,仿佛鹅毛大雪是高纬度寒冷地区的产物,其实不然。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发现不同雪的晶体形式和雪花的大小取决于空气温度和水蒸气的量。

鹅毛和大雪是 "联合 "

所谓鹅毛大雪,其实不是一片一片的雪花。雪花从云端落到地面,路途很漫长。多片雪花很容易相互依附,融合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甚至多次融合而成的雪花,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雪。我们看到的从天而降的单个雪花晶体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但经过多次合并后形成的雪花最大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

温度越低,雪花越小。

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蒸气凝结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天气越冷,温度越低,雪花晶体越小。天气非常寒冷时,形成的雪花晶体直径往往小于0.05毫米。气象科学家观察到,气温在-8℃至-5℃时,会形成棱形冰晶;当–5℃至–时3℃时,形成针状冰晶;当温度为-3℃至0℃时,形成薄的六边形板状冰晶。可以看出,温度在-3℃到0℃时,雪花的形状最大,最完整。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形成的雪花晶体非常小,肉眼几乎看不见。只有当它们在阳光下发光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一样。这种雪被称为干雪。

大雪不是一场 "专利与技术在高山地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变暖周期,鹅毛大雪在许多地区都很少见。在人与人之间。;的想象,似乎是 "鹅毛大雪 "只是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和冬季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

但很多文章都指出,当气温低于0℃和接近0℃时,雪花的合并能力特别大,很容易多片雪花相互连接形成更大的雪花,以湿雪的形式降落。这一声明进一步表明 "鹅毛大雪 "既不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海拔山区的专利,也不是严冬一月的专利。

当处于寒冷周期时,如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大范围的大雪形成是非常正常的,不仅是在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转入偏暖周期,但并不意味着在偏暖周期的特定年份没有强冷空气。只要有稳定的强冷空气入侵我国,即使在深秋初冬的11月,也会有大雪,如2003年11月6-7日北京及北方几个省市的大雪过程。

水汽条件是形成大雪的最重要因素。

水汽条件越好,雪花就会越大。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中的水汽条件要比黄河中下游地区好得多。往往冷空气南下,带来的降雪范围和数量都比湿度低的北方地区大。有时会下漫天大雪,十分壮观,甚至达到暴雪级别。

强冷空气过程容易诱发大雪。

如果天气不冷,就不可能下雪。否则,即使高空有雪,也会因为温度高于0℃,在空中融化,以雨的形式降落到中低空。每年由于北方冷空气前期影响,北方地区先有降雪。我们知道,云是孕育雪花的地方,深云是孕育大规模降雪的地方。那些脚步稳健的寒潮或者南下的强冷空气,为大雪甚至局地暴雪提供了温度条件。强烈的干冷空气将大范围的暖湿空气抬升到凝结高度,形成了又宽又深的云层,常常导致我国自北向南出现大雪纷飞、白衣裹万里的壮观景象。

大雪 雪花 地区 水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