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24

感恩一路有你

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六国文字,为何出土秦朝文物上文字以隶书居多?

浏览量:2431 时间:2019-08-21 11:18:04 作者:
网友解答:

谢谢你的提问。对于隶书出现在秦朝的文物中,我们之所以感到意外,这是因为,历史资料給我们的常识是,第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那按理,不应该在秦朝的文献上有隶书而是小篆啊?

第二,隶书起源于什么时代。我们古代的文献资料,对隶书的起源记载是比较模糊的,也是不太可靠的。

比较权威和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始皇时期的下层官吏程邈发明了隶书。

但是,秦朝的历史中是没有程邈发明隶书记载的。

最早记载程邈发明隶书,是东汉时代的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提到隶书是程邈发明的。

假如没有秦代大量竹简出土,没有大量战国竹简出土,那么,我们真的就会信以为真,认为是程邈发明了隶书呢!

许慎是东汉人,东汉也是隶书登上我国文字历史舞台的鼎盛时期。

所以,隶书为什么这样普及,隶书是从哪里来,自然也会成为人们需要拷问的问题,因为许慎时代,小篆也仍然是国家权威的文字。

作为文字学家的许慎,当然有理由做出理论回答,隶书是从哪里来。

但是,现在看,他的解释是错误的。

那么,考古发现隶书早于秦代,秦始皇的“书同文”并没有得到秦代日常汉字的证实,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根据历史的发展和汉字应用历史来看。

大致的历史顺序和原因是这样。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汉字大普及的一个历史性时代。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汉字,在春秋以前,掌握使用文字的人,还不是很多。

我们大体上可以说,文字还掌握在专职官员和高级官员的手中。

而西周末年,已经发展了将近400年的周朝,也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了大量文化人才,这些人才就会普及到中下层阶层。其中像孔子,就是典型的中下层人物。

使用文字的人多了,书写就会差异性增大,同时,对书写速度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出来了。

到了战国后期,七国争霸,战争很多,基层文书要求快速传递信息,所以,像写篆书那样缓慢的字体,就会潦草化。

这就是产生隶书是基础。

对于隶书,为什么叫“隶书”,我们不能不做一些“咬文嚼字”的解释。

最早解释隶书,是汉末的说法。认为隶书也叫“佐书”,所谓的“佐书”,就是下级官员“佐史”的写字方法,有一种专门记录言行的人就叫“佐史”。

你想想,人家官员或者国王在说话,你用篆书写,怎么跟得上说话的速度呢?

怎么办?那就只能“速记”,然后再用篆书整理出来。所以,这种“佐书”应该是隶书产生的依据了。

在战国时代,文字的规范仍然是篆书。但是,基层已经在流行这种“佐书”。

可能“佐书”还是比较规范的,但是,佐书的书写方法到在更下一级的基层,那就写得更潦草了。

所以,隶书的风格差别很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隶书还不是国家认可的规范文字。

所以,书同文,是按照秦朝颁布的“小篆”统一文字规范书写的。

那么,这样的话,就开始明明白白有了两套文字,比较突出地出现在战国末年和秦朝了。

一套是国家规范的标准字,一套是基层民间使用的“隶书”,而隶书,也不是秦朝突然出现的。

秦始皇可以颁布新的规范篆书,但是,不能禁止“不规范”的隶书吧!

所以,我们在一些秦朝文物上也能看到隶书,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隶书更符合文字书写快速的实际需要,隶书的书写比篆书的速度优势非常明显。可能,有些民间文字工作者,真得已经不习惯使用篆书了。

所以,汉代统一中国以后,也没有禁止隶书,而是包容隶书发展,做后,隶书居然成为官方认可的标准文字了。

战国时代出国的竹简书。

网友解答:

瓷器鉴定真知堂:

说出土秦代文物以隶书居多的说法,是以偏概全的。事实上,除了秦代竹木简,秦代文物基本上都是篆书,而不是隶书!

所谓篆书,是商代以来金文,也就是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统一,多有通假字出现,所以秦始皇决定“书同文,车同轨”也就是统一文字标准。秦代文物由于秦朝时间较短,再加上秦朝灭亡时被大火焚烧,所以流传下来的带有文字的文物不多。但一般金属器和石器上都是篆书,此乃官方标准文字。

而隶书,顾名思义本来就是办事的皂隶,也就是现在说的政府文书人员在长期办公过程中简化了篆书而形成的一种文字,由于笔划少,不似篆书一样刻意弯曲变形,所以并不是某位名人发明的,而是秦汉以来广大写字员自发形成的书体,目前所见的期待睡虎地竹简可以说是秦代文书宝库,以隶书书写极为正常,因为它本就是秦代各郡县之间通行的简化字。

而这种简化的隶书,极有可能并不是秦国发明的,而是战国晚期就已经开始逐步形成的。但这种说法需要实物证据才能证明。

所以,只看竹木简文物,秦代肯定都是隶书!竹木简出土数量巨大,所以有些朋友就会认为秦代文物都是隶书了。但如果看其他文物,则秦代官方文字肯定是篆书。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和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历史文化和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