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24

感恩一路有你

吃粽子的来历(吃粽子是谁发明的?)

浏览量:4241 时间:2023-01-16 10:07:10 作者:采采

吃粽子的来历(吃粽子是谁发明的?)

吃粽子的来历与传说?

答: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1: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楚国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交加,于5月5日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不让鱼虾伤害他的身体,人们把大米放在竹筒里,一个接一个地放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在这一天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放入祭奠仪式中,这就是最早的粽子——“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之二:“九子粽子”的传说

清朝乾隆皇帝,端午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子后,闫隆喜出望外,赞不绝口,并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四季太美,九子粽子求新。”九子粽子:是粽子的一种,就是九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形状各异,非常漂亮。和九种颜色的丝线绑在一起,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子多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比如母亲给出嫁女儿的礼物,婆婆给自己婚礼的礼物。因“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粽子”能生儿子的习俗,故称“九子粽子”。

吃粽子是谁发明的?

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交加,于5月5日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汨罗江。为了不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米扔进河里。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最早的粽子——“粽子”的由来。也就是粽子。

扩展信息: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黍(五谷之一,形似黍,俗称大黄米,有粘性)被茭白的叶子包裹,称为“角黍”;把米饭封在竹筒里烤着吃也是有用的,叫做“筒饺”。

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因为水中含有碱,小米用叶子包起来煮成了四角形,就成了碱性粽子。现代常用糯米代替小米,煮出来的粽子是闪亮的棕色。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南北朝时期,杂粽子开始出现。也就是米饭里掺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增加了品种。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

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

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 竹筒 礼物 屈原 小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